新闻背景
与大气污染相比,水污染一直是悬在山西人心头更为深切的忧患。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值的17%,江河断流,泉水干涸,人畜吃水困难,地下水位每年下降2—30m。与此同时,本就极度匮乏的水资源又被工业企业排水不断污染,其中,大部分污染来自于工业企业循环水排放。11月7日,在山西省经信委、科技厅、环保厅联合主办的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新技术推广会上,一项零排污新技术备受关注,牵动众多化工、电力、煤炭企业的眼球。为一项技术举办一场推广会,政府相关部门的用意不言而喻。那么,我们的水到底能不能随着技术进步免受污染?山西工业能否打破缺水的制约?从技术发明到推广应用还需要突破哪些非技术屏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企业排放达标,为什么还是污染严重
记者:目前,我们针对大气污染已经开始建立预警系统,与大气污染相比,水污染现状如何?是否也该引起足够警醒?
茹世祥:山西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也是水污染比较严重的省份。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值的17%,江河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每年下降2—30m。与此同时,山西省现有70家左右的煤化工企业,其生产用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水资源的限制,这些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严重的能源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制约着山西工业均衡布局,出现了畸形态势。所以,与大气污染相比,水污染更加令人忧虑。
杨作红:在我国工业生产领域,由于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工业循环冷却水排水很少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据统计,每年工业循环冷却水用量可占工业用水总量的80%以上。虽然工业循环冷却水排放污水的污染物含量较低,一般都符合排放标准,但排放数量惊人,总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因而造成河流、水库等淡水及地下水污染严重。
记者:符合排放标准,却依然污染严重,究竟原因何在?
王克智:山西水污染源主要是工业企业,工业用水包括锅炉用水、工艺用水、冷却用水和清洗用水等,其中冷却用水用量最大。目前,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必须添加阻垢剂(ATMP、HEDP)、分散剂、缓蚀剂、微生物抑制剂等水处理药剂,这些化学药剂尽管能够缓解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的变化,延长循环冷却水的使用周期,但目前循环冷却水药剂一般采用磷系配方,长期使用会造成水资源富磷化、富营养化,循环水经运行浓缩后,各种有害离子浓度增加,排污时会造成水资源和环境污染,如云南昆明滇池的蓝藻污染以及我省一些河流、水库的污染即与此有直接关系。
我们在技术上到底落后了多少年
记者:污水治理首先是技术问题,这一方面我们到底落后了多少年?
杨作红: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美国大型化肥生产线同时,也引进了化学药剂水处理技术,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几乎全部使用化学药剂处理来达到阻垢、缓蚀、杀菌灭藻的目的,来维系大工业化生产,在大工业领域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说,这是人家30年前的技术。
记者: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一块是怎样一种情况?
王克智: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水资源和环保方面要求较高,在水处理方面的投资很大,对工业循环水处理大都采用无磷化和电化学技术,而不是我们目前使用的添加化学药剂处理技术,所以人家基本能做到零排放。
记者:为了一项技术专门举办一场推广会,看来其间包含的意义不止于技术层面。
茹世祥:的确如此。鉴于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以及水资源污染的现实,我们重点在水资源的节约、净化、重复利用方面选择项目课题。了解了国内外解决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方案,节了水也就是为山西的转型发展作出了贡献。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可使循环水的浓缩倍率提高数倍,并且取代了原药剂处理循环水工艺,不产生二次污染,同时延长工业设备使用寿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其结果往往会带来社会经济革命性的变局,希望山西工业发展的瓶颈会随着一个个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被打破。
技术突破之后,还有哪些非技术屏障有待突破
记者:作为污水处理新技术研发者,您认为从技术发明到推广应用,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杨作红:首先面对的难题是几乎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技术及该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对我们设备的功能知道的更少,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另外,观念屏障往往更难突破,一些企业家环保意识淡薄,尽管使用新污水处理技术无需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只需添置新设备就可以,但很多企业不愿为环保买单,大家都认为,既然现在可以偷偷甚至大明大放地排放,为什么非要再牺牲企业利润去增加环保投资?应该说,社会责任感不强是电化学污水处理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记者:看来与技术发明相比,推广应用同样至关重要,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单纯靠市场的力量够用吗?
茹世祥:先进技术靠市场化推广方式远远不够。研读历史发现,每一次社会发展其背后都有技术进步在推动,其技术进步建立在官方组织的技术推广基础之上。模块式洗煤技术是我省近年来在煤炭领域重点推广项目,该技术大大缩短了制造周期,能耗少、污染小、劳动强度低、产品质量高,同时脱硫脱硝。这一项目推广过程中,山西省新技术推广中心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推广工作是社会公益事业,需要有社会力量和政府支撑。但是,现在社会上也有不少技术推广机构,功利化严重,有些单位打着新技术推广旗号,行非法之实,结果使应用方蒙受损失,对新技术有抵触情绪,破坏了社会的基本信任。
记者:从企业角度出发,您对山西工业循环水的零排放有信心吗?
杨作红:有,在政府层面,已经认识到循环水系统加药剂排污对环境影响很严重,而且为了一项污水处理技术专门举办一次推广会,应该说行动力度非常大。下一步希望政府就环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法规,从更高层面为带有公益性的技术应用提供制度化保障。
记者:作为带有政府职能的中间推广环节,您认为哪些技术之外的难点有待突破?
茹世祥:在带有公益性技术的应用上,山西企业大都有观望态度,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多,缺乏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精神。同时,在政府层面,当企业需要政府的力量时,我们有时却感到力不从心。目前,我省没有一个官方的大型技术推广平台,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都亟待加强。正如此次举办工业循环水处理新技术推广会,我们表面上是推广一项技术,实际上是在推广一种模式,推广一种发展理念,其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但要想更好体现政府的作为,不仅要有想法,还必须要有办法,正如对工业循环水处理,首先要让社会相关环节良性循环起来。
本文参考新闻网http://www.sdhmwater.com